跳到主要内容

徐强:医疗投资要扎根产业、关注临床

近日,红杉中国董事总经理徐强先生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李危石教授共同做客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洞见-产业前瞻”直播间,围绕“骨科的创新转化与产业赋能”展开交流。

骨与关节疾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骨科需求日益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中国关节疾病患者超过2亿,脊柱疾病患者也超2亿,骨科手术主要包括关节手术、脊柱手术、创伤手术、运动医学手术和骨肿瘤手术等,截至2022年,中国骨科总手术量已超过650万例;预计到2030年,中国骨科总手术量将超过2000万例。

李危石教授认为微创化、个性化、智能化是未来骨科医疗创新的发展方向,医工结合越来越受到各方认可与重视,但其中信息差、角色分工、涉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问题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沟通和解决。

徐强从投资人的角度出发,强调产品差异化和创新性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赛道中突出重围的关键,医疗创新转化要以临床为中心,期待能与一线的医生、专家教授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

Q1:当前骨科领域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创新转化重点?

 骨科就是处理骨折和骨头,因此涉及到许多器械和内植物。在过去几年里,北医三院最初侧重于3D打印的内植物,它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可以满足临床不同部位的骨折和骨缺损的需求。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内植物表面处理的研究,表面处理有助于解决抗菌、抗肿瘤和促进骨融合等临床上非常重要的问题。

此外,近年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骨科带来许多创新的机会,在手术机器人方面,无论是关节、脊柱还是与术中精准规划和操作相关的导航和小型仪器,我们都进行了大量探索。新材料也是骨科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

徐强 骨科是我们红杉中国重点布局的医疗领域,随着时间和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骨科产业的进步,不再局限于金属机加工,现在骨科新材料、自动化手术规划软件、手术机器人等都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Q2:骨科领域医疗创新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李危石 从行业发展来看,我觉得三个方向是重点。第一点是微创化,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辅助设备器械的创新研发,临床医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微创手术,用更小的创伤解决患者的问题。第二是个性化,虽然是相同的疾病,但每个人的特点及疾病的微小差异是不同的,从术前规划、术中精细操作到术后康复都围绕着个性化方案,可以有效提高整体治疗效果。第三个方向是智能化。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创新机会。

徐强 李教授提到的个性化、智能化和数字化都是非常好的方向。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看,中国骨科医疗器械的创新非常值得期待。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创新往往是由临床一线推动的,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国内的专业医生参与推动临床创新转化,从临床idea到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转化环节越来越成熟,基础科学创新和工业制造能力不断提升,许多核心零部件的制造能够本地化和国产化,从而大大降低成本并提高自主研发能力。综合来看,我们非常期待骨科领域创新能够持续发展,商业转化和临床转化能够更加顺畅。

Q3:拥有哪些特质的产品更容易得到红杉中国的青睐?

徐强 其实我们还是希望更多投资有差异化的产品定位能力、有独特的技术壁垒,同时在团队方面具备持续竞争能力的优秀团队,这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优秀企业的特质。例如,我们当时在深圳布局了一家针对关节植入的手术机器人的公司,它不仅具备独有的知识产权,同时在骨科的双目视觉光学导航方面、在机械臂上也有自研自产的能力。期待有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不断实现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壁垒。

Q4:如何跨越实验室产品与商品间的鸿沟?

李危石 经验就是想要实现临床的想法,单纯靠医疗团队是不够的,在研究转化过程中我们申请获批成立了骨与关节精准医学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顾名思义就是在这个平台上,把骨科、研究机构、企业、大学都整合到一起,形成综合团队来攻关临床需求。脊柱椎板切除手术机器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当时有北航、哈工大、南开等高校,还有很多企业一起来参与,所以我觉得团队合作,特别是搭建多学科合作的平台是至关重要的。

另一方面,我们研发都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作为出发点的,解决的过程中才出现了产品,这时候需要面对知识产权、股份等问题,而团队又缺乏这些方面的常识,这个可能是目前存在的待解决的问题。

徐强 根据投资经验,红杉中国在促进知识商业转化方面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方案。从孵化到种子期再到企业成长期,我们有专门的团队为临床教授、一线医生和高校老师提供服务,将他们的知识产权、独有技术或临床idea转化为公司,并通过公司实现产品商业化。另一方面,我们也意识到这种知识产权转化需要一个完备的团队,会帮助企业搭配产业经理人等角色。

Q5:竞争激烈的赛道中,企业如何突破重围?

李危石 现在骨科赛道越来越拥挤,我想一个是因为智能化的确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企业都想抓住机会,另一点是受国家政策的影响。目前集采是对企业巨大的挑战,想再进一步研发,需要大量资金,资金的来源也是一个大问题。刚刚结束的全国骨科年会,据说有30个左右的公司都在研发生产机器人,这个赛道就过于拥挤了,可能大家会在大浪淘沙中被淘汰掉,所以企业发展要冷静,从国家角度也要考虑,这对行业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徐强 目前企业是会面临一些挑战和压力。在我们不断跟企业交流的过程中,看到企业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最关键一个就是产品创新性,另外是产品差异化,即使是在红海里,其实也可以做出有差异化的产品。比如生产工艺,原材料的创新,生产成本大幅下降,甚至工艺和制造提升,都是差异化竞争的点。从投资机构的关注点来讲,更多的还是鼓励企业去做真正有需求,真正领先的产品,在这个基础环节能够打得比较扎实,就能很好地应对市场的竞争。

Q6:医疗创新生态您觉得还有哪些不足需要弥补?

李危石 这个生态系统中存在一些信息差,从临床医生的角度,可能会低估工程团队实现一些想法的难度,有时候则反过来,工程团队觉得不错的方案会收到临床医生的负面反馈,从不同的知识背景角度去看待问题,可能导致一些差异。

另一个问题是双方如何客观地认识到在合作中的角色和价值。以我们工程研究中心为例,我们更多地是合在一起去研究,之后的市场运营到投资,再到企业成立和产品最终的转化落地,这些都是比较模糊的。另外,医生和教授都应该更多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比如专业人士自己能不能持股?能不能成立公司?很多不同的团队各自所在单位的政策也不一,怎么能够在合规的情况下实现研究团队的想法,这些还是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徐强 医疗器械或者骨科创新产品的开发始终应以临床为中心,因为临床的切实需求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产品早期立项、研发阶段以及后期使用过程中都一定要以临床为中心,不能闭门造车。另一方面,我们非常希望能够与临床一线的专家或教授建立沟通和合作的桥梁,投资人特别是医疗的投资人,一定要深入扎根于产业或者一线临床,才能够有比较好的洞见和判断,通过不断沟通了解临床需求和市场方向,这对未来的投资是非常重要的指导,期待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发展。